113年 媒體報導
【台東市區早期介入據點/警察廣播電臺FM94.3台東分臺專訪】
2024-5-29 內政部警察署警察廣播電台-台東報你知-節目專訪
家多一點愛- 家庭婚姻經營|認識自己 啟動自己
2024-2-8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家多一點愛-節目專訪
邀訪來賓:俊明、晴琝 夫妻 / 蔡美燕 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
婚姻家庭需要經營,而今天節目邀請這對相知相愛的夫妻,曾有一大段時間,相處起來非常辛苦,無論是彼此性格的不同、教養兒女的方式、身體健康等問題,有許多的磨合,但是當他們願意停下來踏上「自我探索之旅」,重新認識自己、覺察情緒,發現有些慣性來自於原生家庭的狀態。
「婚姻變得更加開放和坦誠,我也學會了更好地理解並接納我的丈夫」、「我們的溝通變得更加流暢,解決問題的方式也更有效」如今他們願意嘗試用新的模式與伴侶及子女相處,建立起更能溝通表達、彼此體諒的家庭。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命議題,我們要懂得學會愛自己,這愛是認識珍惜自己,你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學習在每一段的關係當中,學會安心的做自己,也讓別人能夠做自己,接受並尊重彼此的生命道路。
今天我們就來聽聽他們學習轉變的故事。
收聽完整節目內容可至國立教育廣播電台網頁收聽:
或點選以下連結收聽:
112年 媒體報導
111年 媒體報導
慢飛兒行動早療服務車 開進台東南溪部落
2022-10-20幼幼基金會 陳昭谷/報導。
關心慢飛天使,今年幼幼基金會的腳步,前進到台東,台東南溪部落,有四戶慢飛天使家庭,原本在山上,有一處遊戲據點,可以讓孩子就近早療,但918地震,把據點震壞變成危樓,教保老師只能開車山上,改採到宅服務孩子,不過人員每次上山,都要花一小時以上路程,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希望透過募款,增添遠距視訊設備,讓專業團隊人員不用再常為交通奔波,也為偏鄉挹注更多資源。疫情不能阻隔愛,跟著東森電視、幼幼基金會送愛到台東。
送愛到台東 主播黃文華採訪慢飛天使
2022-10-19幼幼基金會 黃文華 鍾昌誠/台東報導
和阿嬤住在台東長濱鄉的錠宇發展遲緩,雖然住在偏鄉,醫療資源不足,又是隔代教養,但阿嬤堅持不放棄、申請了早療服務,幫助錠宇 學說話與人溝通. 而且透過一再地練習,錠宇也終於能夠自己走路不再跌倒!東森新聞和幼幼基金會,今年送愛到台東,,也期盼社會能給予這些慢飛天使,更多的支持及關懷!
台東偏鄉服務站 協助慢飛天使就近接受早療
2022-10-18記者凃宥呈 陳昭谷/報導
關心慢飛天使,今年幼幼基金會的腳步,前進到台東,台東偏鄉,發展遲緩兒童盛行率約10%,但絕大部分,都是弱勢家庭,加上大眾運輸交通不便,造成許多慢飛天使錯過黃金治療期,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在台東東河、成功、長濱三個鄉鎮,設立早療服務站,讓家長能帶孩子就近接受早療,協會也希望透過募款,建置遠端視訊系統,協助慢飛天使在家治療,目前還缺30平板電腦,需要各界善心協助。疫情不能阻隔愛,跟著東森電視、幼幼基金會送愛到台東。
送愛到台東 主播黃慧婷採訪慢飛天使
2022-10-17幼幼基金會 黃慧婷 潘郁文/台東報導
關心慢飛天使,今年幼幼基金會的腳步前進到台東,四歲的「之睿」就讀幼兒園中班,老師很納悶他怎麼都不像一般孩童會好奇地問問題,媽媽帶到醫院評估後,確定之睿有語言、認知跟協調上的障礙,媽媽帶她去上免費的早療課程三個月後,已經可以看到之睿進步神速。疫情不能阻隔愛,跟著東森電視、幼幼基金會送愛到台東。
幼幼基金會傳愛 為台東慢飛天使募早療經費
2022-10-15 東森新聞報導
幼幼基金會目標一年一縣市,幫助慢飛天使募款,今年的公益足跡來到台東,目前活動現場是,東森電視副董事長張璠致詞,帶您掌握。
社會光明面新聞報導獎2022-2023----東海岸扶老攜幼與「礙」同行
2022-06-29 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報導
「想說,自己也想盡力去做,但心有餘力而不足,要撐著阿…因為有小朋友,也不能哭給小朋友看,這樣孩子會更難過,寧願讓孩子在這裡更開心一點…」這位年輕媽媽,養育兩個慢飛孩子,雖然處在艱難的環境,但心中只有一個期待,希望孩子能開心健康成長,而這裡,就是家長和孩子們,得到安慰與支持的地方。
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成功據點,他們看見山的這一端,有一群天使準備起飛,為了不讓距離成為孩子發展的阻礙,於是在當地建置早期介入社區據點,透過服務扎根,也讓孩子能在黃金期進行復健療育課程。
團隊有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以及教保老師,幾乎每個人都說過這麼一句話,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勢弱勢,我們不用標籤化,他們需要的是多一點的時間陪伴和成長,無論是孩子或是家庭,我們都能用心的對待。讓每個偏鄉的孩子都能開心地起飛,在生命中順利的啟航。
本集得獎內容原在家多一點愛節目中播出
在line上找保姆 花蓮建置居家托育智慧平臺
(2022-03-28 國立教育廣播電臺 / 花蓮報導)
提供智慧托育服務,花蓮縣政府建置「花蓮縣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智慧平臺」Line官方帳號,讓有托育需求的家長,可以搜尋住家附近合格保姆,不僅能線上瞭解各保姆資訊,還能直接「托育綁定」,透過電子化聯絡簿掌握孩子的狀況。
為了兼顧工作與幼兒照顧,尋找優質且合適的保姆,是許多爸媽最頭痛的煩惱。花蓮縣政府與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合作,建置「花蓮縣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智慧平臺」。
協會秘書長蔡美燕說,家長只要加入官方Line帳號,就可以搜尋到住家附近的保姆,包含基本資料、收托情形、環境介紹、個人托育理念等,一旦選定保姆,還可以直接「托育綁定」簽訂契約,之後更可以透過「電子聯絡簿」瞭解孩子每天生活情形,同時,還有發展篩檢功能,掌握孩子發展黃金時期。有五年保姆經驗的張小姐就說,透過「花蓮縣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智慧平臺」,讓她與家長聯繫更方便,而且,因為都在平臺中互動,有完整文字與影音記錄,深獲家長好評。
花蓮縣長徐榛蔚進一步指出,平臺不僅提供家長與保姆之間的連結,也讓托育人員管理更方便,居家托育服務中心能夠隨時提供保姆自我進修訊息與相互支持系統,提升托育人員專業、保障托育品質,讓家長更加安心。
110年 媒體報導
109年 媒體報導
花蓮縣內第2 花蓮市公托家園下月營運
(2020-08-06 聯合報 / 記者王燕華 / 花蓮報導)
花蓮第二座、位於花蓮縣社會福利館的花蓮市培思公共托育家園,即將於下月營運,收托12名2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昨天首日開放參觀,就吸引2、30組家長登記,預計20日抽籤。
為強化幼兒托育服務,花蓮縣政府在北、中、南三區覓地打造公托家園,第1座位於中區鳳林鎮,去年10月啟用,由縣府委託東台灣幼兒教保專業促進協會辦理,目前共收托9名嬰幼兒;北區花蓮市的公托家園,委由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辦理,第3座預計設在南區的玉里鎮,明年開辦。
花蓮市培思公托家園位於花蓮縣社福館1樓右側,共74坪大,區分成睡眠區、用餐區、大肌肉運動區、學習區等,近日完工並立案完成,預計9月7日開始收托營運,初期共12個名額,托育人員和幼兒比為1比4。
縣府從昨天下午起受理登記,吸引不少家長前往參觀,有家長說,這個地點距住家很近,相當方便,但供不應求,擔心沒抽到,希望多開放一些名額。
縣府社會處婦幼科長林鳳珠表示,將登記到18日為止,20日抽籤、9月7日起營運,初期收托人數暫定12人,待營運上軌道後,再研議是否增加名額,每月收費1萬1000元,家長可申請3000元到8000元不等的托育補助,洽詢電話(03)8242930。
花市社區公共托育 開放申請
(2020-08-06 記者李柏霖 / 報導)
台東海岸線早療服務計畫,一票一希望傳遞正向愛
(2020-07-07 活動報導 / 科技突圍)
台東海岸線,地形狹長且無鐵路經過,唯一的大眾交通工具是班次稀少的公車。且台東縣的療育資源大多集中在市區,雖然成功鎮有署東醫院成功分院,但並無設立小兒科門診、復健科門診以及兒童療育資源;若有相關需求,便要舟車勞頓往返城鄉之間,單程的交通時間也需花費1個小時。 漫長的路程及醫療資源的不足,讓居住在當地的發展遲緩兒童家庭無法就近取得早期療育相關資源。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在當地設立社區療育據點,每月定期安排早療專業團體,以在據點或到宅的方式提供服務。 專業人員會與家長共同討論,結合發展遲緩幼兒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作息來擬定目標,讓幼兒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增加學習的機會、讓家長可以藉著與專業人員討論來增進親職相關知能,以提升介入的成效。
這次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在富邦公益大使平台提出「109年慢飛天使成功起飛~臺東海岸線早療服務計畫」,希望能藉由大家寶貴的一票,爭取更多經費讓海岸線的孩子也能享有完善早療服務的權益。
投票網址:https://ambassador.fuboncharity.org.tw/project/inside/1051
提案目的:
1.對於有特殊需求之嬰幼兒及家庭,提供早期發現、早期介入之服務,以達到預防的目的。
2.促使社區療育據點成為特殊需求嬰幼兒及家庭穩定的服務提供者及支持者。
3.視兒童療育需求,提供療育評估,並擬定個別化服務計畫以進行時段療育訓練,增進發展遲緩幼兒各階段的發展能力,提升介入後的療育成效,在未來人生各階段能融入學習環境。
4.個別化服務目標融入家庭生活作息,使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有學習的機會。
5.早期介入過程促進家長及家庭成員參與,使家長及專業團隊成為夥伴關係,增進家長的親職能力,習得親子互動技巧,提升介入的家庭成效。
6.參與社區活動與社區宣導,提升社區內民眾對早期介入服務的認識、瞭解社區早期療育據點的功能,形塑對特殊需求嬰幼兒友善的社區。
經費用途:
1.外聘專業人員服務鐘點費:共24萬元
(1)專業人員服務鐘點費:每月35人次*4個月*800元
(2)專業人員服務鐘點費:每月80人次*4個月*400元
2.外聘專業人員交通費:每月2萬元*4個月,共8萬元。
預計效益:150位關懷對象
投票網址:https://ambassador.fuboncharity.org.tw/project/inside/1051
原稿連結:https://bit.ly/39lN5Su
108年 媒體報導
不再讓遲緩兒家長感到無助 台東偏鄉治療師的第一線觀察:「永續經營」成轉變關鍵
(2019-10-16 15:06 今週刊 / 廖元鈴 撰文)
照顧遲緩兒的家長們如何面對長期照護的議題,長久以來遭到忽略,尤其在台東偏鄉,遲緩兒童的處境更需要家庭長時間的支持,而科技部推動的「科技突圍專案」,試圖突破、翻轉這項困境。
「實際走一趟可以發現,台東當地的許多第一線工作人員,像是職能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人力,其實都是外縣市來支援的,但能來的頻率就是僅止於一個月一次⋯」同樣也是從北部來到當地教書的台東大學特教系林珮如教授,也因擁有物理治療師專業,近兩年深入當地的發展遲緩兒家庭,深刻體會第一線專業人力缺乏的困境。
實際上,對於發展遲緩兒童來說,0-6歲是黃金治療期,理想的早療頻率是一個禮拜多次,相較之下,一個月一次的介入恐怕「緩不濟急」,了解在地情況的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透過向科技部提案的機會下,爭取到「科技突圍專案」資源,由專業研究團隊如中央大學、台東大學、清華大學與長庚大學等專業人士,整合現有的早療資源,為當地早療兒童提供更全面性的服務。
擁有特教、物理治療、輔助科技、早療等跨專業領域知識的林珮如觀察發現,若要突破困境有兩大關鍵,一個是「專業人員端」,另一個則是「家長端」。
林珮如認為,若能提供專業資訊,培訓在地人員,能有效降低人才缺乏的困境。她舉例提到,先前一次到台東服務的經驗,曾提及某項教具很適合作為早療使用,想不到當地培訓的早療專業人員下一次就自己動手DIY做出類似的教具讓遲緩兒使用,讓她相當感動,也更堅信「台東不怕沒有熱情的人才,他們只是缺乏一個培育的機會」。
除此之外,要改變發展遲緩兒的處境,最為重要的角色仍是離不開家庭。
林珮如指出,像是有些孩子語言發展遲緩或有情緒的問題,家長往往不知道如何處理,「如果有線上數位課程可以告訴家長,這時其實可以在自然情境中讓孩子試著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肚子餓了,就指一下肚或奶瓶等,這同時也是教導家長『不需要』第一時間就幫孩子都做好好的。」林珮如認為透過「引導式」的融入孩子的生活,再加上在地經培訓過後的專業人員多次介入,才有機會長遠改變現今的困境。
因此,由科技突圍計畫引入的「數位線上學習」計畫,將會整合這兩方面的資源,讓專業人員、家長端能擁有「細水長流」的學習資源可以使用,同時,目前也針對家長需求進行調查,讓「數位線上學習」資源成為支持家長的重要寶庫。
「我們希望這個計畫能夠實際幫助到家長,減少摸索的時間,不只是學習如何帶孩子,而是如何面對這些孩子,」林珮如表示。
先前因為引入3D列印技術到台東偏鄉,進而幫助當地有扁平足問題的發展遲緩孩童製作鞋墊,讓林珮如深有感觸,認為台東只是缺乏資源,並非身在偏鄉的家庭就是所謂的「弱勢族群」。
林珮如也強調,這項科技突圍計畫就是一個讓社會大眾看見偏鄉的機會,「他們都是社會的一份子,只是需要多一點的支持,讓他們有空間與這個社會『共融』。」
原稿連結:https://reurl.cc/QpXa0Z
「這裡最遠、最需要幫助」 台東偏鄉的「慢飛天使」該如何快樂起飛?
(2019-08-14 14:34 天下雜誌 / 文‧ Asuka Lee、張正)
「這孩子開始只能像毛毛蟲一樣在地上用屁股扭著前進,幸虧在黃金期接受
早療,現在已經能走路了。」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創辦人蔡美燕說。但同為「慢飛天使」的12歲哥哥,卻還得包尿布。為什麼?
台東縣擁有綿延176公里的美麗海岸,尤其北端的長濱、成功,沒有鐵路經過,與行政中心台東市距離遙遠,往返車程兩小時起跳。你也許盤算著要不要搬來這兒享受與世隔絕的清幽,但是對於生於此地的發展遲緩兒童來說,卻有著被人世拋棄淒涼。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新生兒有6~8%機率是發展遲緩兒童,這些「慢飛天使」如果能在6歲之前接受早療教育,就有機會追上一般兒童發展。無奈的是,生長在成功、長濱90多位的發展遲緩兒童,卻被遙遠的路程阻隔了正常發育的機會。
幸虧,這些孩子的困境被他們看到了!蔡美燕以及一群熱血社福工作者,不辭路途遙遠,積極帶入早療資源,但願讓每個孩子都能獲得平等的權利。
在偏鄉中的偏鄉,慢飛天使怎麼飛?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新生兒有6~8%機率是發展遲緩兒童,這些「慢飛天使」如果能在6歲之前接受早療教育,就有機會追上一般兒童發展。無奈的是,生長在成功、長濱90多位的發展遲緩兒童,卻被遙遠的路程阻隔了正常發育的機會。前一晚先到台東市區過夜,隔天早上七點,蔡美燕來開車載我,出發前往她那位在「偏鄉中的偏鄉」的工作地點。她每天往返台東市區與台東縣北端的長濱、成功,服務當地的發展遲緩兒童。
蔡美燕是「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的秘書長。她出生在金門,原本和台東八竿子打不著。原本也不是兒少社福領域的人,大學主修經濟。比較有關係的是,蔡美燕與其夫婿曾在台北開過兒童書局及幼稚園,夫妻倆也在小女兒出生之後一起到幼教研究所進修。
忙碌的都市生活讓蔡美燕懷疑人生的意義,尤其在胞弟因為憂鬱症輕生之後,讓她決定下半輩子只做非營利組織,更舉家遠赴台東。為什麼是台東?她說:「因為這裡最遠、最需要幫助。」
蔡美燕在2004年投身台東的早療體系,任職台東縣「通報遲緩兒童個管中心」。她發現,台東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市區,往往幫不了需求最迫切的北端鄉鎮,於是她籌組臺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專注於最遠、最需要幫助的地方,先後在成功、長濱成立名為「慢飛天使園」社區療育據點,讓當地展遲緩兒童家庭免於長途奔波往,就近讓孩子接受早療。
這些據點,也扮演著支持力量。蔡美燕說:「我們做的不只是療育,更要支持照顧者。孩子終究會離開早療體系,唯有照顧者的狀況好,孩子才會好。」
「可惜,我們來不及幫他哥哥」
這天,我們來到位於成功鎮三民國小的服務據點,這裡的孩子「不太一樣」,分別在治療師與發展老師指導下操作著各式輔具。其中一位由老師牽著走路的男孩吸引了我的目光,因為他的課程就是不停繞著操場走路,一圈又一圈。
「這孩子剛來的時候,連走路都不會,只能像毛毛蟲一樣在地上用屁股扭著前進,幸虧他及時在黃金期接受早療,現在已經進步到能走路了。」蔡美燕欣喜講著男孩的情況,但又遺憾嘆息:「可惜,我們來不及幫他哥哥。」男孩的胞兄同樣發展遲緩,但沒能接受早療,現在12歲了仍無法走路,必須包尿布、靠家長餵食。
為何說來不及幫助?蔡美燕解釋,偏鄉地區的醫療資訊落後,且許多家庭為隔代教養,長輩雖然察覺家中新生兒發展遲緩,但因為醫療知識不足,誤以為「等小孩長大就會自動學會」。最後的結果,就如同錯過6歲前早療黃金期的男孩胞兄。
既然身處資訊傳播不易的偏鄉地區,那就必須依靠人際網路。協會草創初期,便是靠著鄰里鄉民之間的通報協助,才逐漸找出這些「慢飛天使」。蔡美燕與伙伴們上街時,也總是睜大眼睛東張西望,隨時搜尋可能需要幫助的孩子。
然而,就算找出這些孩子,他們的原生家庭也未必能順利配合。
蔡美燕指著另一位外貌清秀、惹人疼愛,但完全沒有語言能力、走起路來舉步維艱的小女孩說:「這孩子的父親是販毒藥頭,母親也在懷孕期間吸毒、喝酒,結果導致孩子出生後腦部受損、發展遲緩。現在父母都因案入監,孩子只能由家中其他長輩幫忙帶來上課。」
一件又一件讓人心疼的生命故事,考驗著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內心承受強度。然而蔡美燕始終堅持,絕不會放棄每一位來到面前的孩子,樂觀的她笑說:「我們的快樂,就是看著孩子們逐漸進步呀!」
陪伴孩子一點一滴找回失去的能力
一件又一件讓人心疼的生命故事,考驗著團隊每一位成員的內心承受強度。然而蔡美燕始終堅持,絕不會放棄每一位來到面前的孩子,樂觀的她笑說:「我們的快樂,就是看著孩子們逐漸進步呀!」
目前協會總共與3位物理治療師、3位職能治療師、2位語言治療師、4位發展老師(皆為兼職)合作,10多人輪流配合各個孩童的不同病症,排時段前往據點進行服務,讓家長以最方便、最省時的方式帶孩子來接受早療課程。這群「師」字輩的熱血青年多半不是本地人,但他們甘願犧牲自己空閒時間、領著微薄報酬,定期前來台東服務。
外型亮麗的語言治療師洪瑜璟,本身在台北有正職工作。為何願意每次花費10幾個小時往返台東?她爽朗笑說:「我很喜歡小孩啊!而且這裡海景好漂亮,每次來都會很開心!加上他們真的很需要幫助,所以我就來了。」另一位發展老師曾麗玲是嫁來成功鎮的外地媳婦,5年來與協會一同努力。她說,陪伴這群孩子一點一滴找回自己失去的能力,是她最大的支持動力。
每年來自政府的80萬元補助,其實不足以支應工作人員、遠道而來的治療師等等費用,蔡美燕感謝慷慨解囊的親朋好友。2018年時,公益社會實踐協會也與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合作,以「飛越距離,就近療育:讓台東偏鄉兒童擁有公平的療育資源」的募款專案,獲得各方網友解囊相助,讓團隊得以順利服務全年度的53位個案孩童。
蔡美燕知道,光靠補助或贊助,隨時有斷炊危機,必須想辦法自籌財源。於是將協會位於台東市區的辦公室,改造為「好事日常」二手商店,由協會另外兩位成員蔡秀春、馬瑞君負責運作,將善心人士捐贈的玩具、衣物以二手價賣出,為3處「慢飛天使園」賺取營運經費。
走入「好事日常」,一張一張畫著手掌圖案的畫紙張貼在牆上、或懸掛在天花板。蔡美燕解釋:「每一位進來購買東西的消費者,我們都會請對方現場畫下自己的手掌,象徵這裡的每一份付出,都會成為保護慢飛天使長大的『手護神』。」
一隻又一隻畫在圖紙上的溫熱手掌,守護著一百多公里的台東海岸,守護著發展遲緩孩童的未來。
原稿連結:https://reurl.cc/YZvnX
一起夢想-飛越距離,就近療育
2019-07-23 台灣一起夢想公益協會/報導
遲緩兒的成長等不了!路途遙遠、治療師不足...道出台東偏鄉早療的急迫性
(2019-06-14 14:34 今週刊 / 廖元鈴 撰文)
「這些慢飛兒(編按:發展遲緩兒)的成長發展,是等不了我們慢慢訓練出早療團隊的,專業資源不足是一直存在的現象,」一個在台東縣服務超過15年的第一線人員,無心吐露現今困境,如今科技部的「科技突圍」計畫,可能成為這些慢飛兒的曙光。
南北距離超過一百多公里的台東縣,尤其以成功鄉、東河鄉、長濱鄉,連火車都到不了,自然被視為「偏鄉」,交通不便、資源匱乏早已是老生常談,如今有一議題卻迫切地受到關注,短短一周內受到萬人附議,一躍成為科技部「科技突圍實驗專案」的推動主題。
事實上,依據衛福部最新107年度的「發展遲緩兒童早期療育服務個案通報概況」顯示,每年通報疑似發展遲緩兒童每年約有2萬多名,不管這些幼童居住在都市或偏鄉,把握這群孩子的黃金介入期,已是件刻不容緩的事。
現任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秘書長的蔡美燕舉例說道,之前光要協助一個慢飛兒站起來,如何扶著合適高度的矮桌、軟墊,訓練慢飛兒站著玩耍的目標,就得聚集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等專業意見,「但每個人都太忙了,要把大家聚集在一起,真的太難、太難了。」
目前全台都出現治療師人力短缺情形,若要趕緊補給人力,從篩檢到評估,培養第一線的工作者需要極大的成本;再加上,因座落於交通極為不便,使得治療師得翻山越嶺、花費大量時間往返,各方專業資源難以統合的劣勢下,使得慢飛兒越趨弱勢。
「可是慢飛兒的成長是等不了我們的,」蔡美燕焦慮地提到這項困境,再加上許多治療師都處於兼職、或是外地支援狀況,因此很難將各類別治療師聚集在一起,一同協助解決個案問題。
也因為這樣的困境,讓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的早療團隊,開始思考解方式;正巧,時遇科技部首度廣徵社會需求,導入台灣先進的科技團隊推動研發,因此「偏鄉早療跨領域專業整合平台」構想隨之誕生,該項提案也在大眾投票遴選下,以1萬6千多票脫穎而出,可見該項議題確實引起社會大眾關注。
蔡美燕表示,早期介入四字背後,代表的是物理治療、職能治療、語言治療、心理治療、社工、特教老師以及教保老師多重專業,倘若發展一套早療跨領域專業整合平台,早療團隊不僅能透過遠端視訊及資訊整合系統,即時評估孩子的狀況及給予引導,同時,建置早療資訊流通平台,能提供家長專業照顧的知識,可望大幅省下早療團隊治療師舟車勞頓的車馬費與時間,更是將寶貴的資訊有效的「保存」下來。
除此之外,每投入1元於早期療育工作,就可節省特殊教育3元的成本,同時,3歲以前作早期療育,一年的功效是3歲以後的10倍,可大幅減輕社會的長期負擔。
「倘若這些方案能有效累積,未來很有機會輸出到其他『類偏鄉』的地區,像是新北市、花蓮等地。」蔡美燕期望,未來藉由科技部的協助,能將可能化為真實解方。
她強調,這個平台的最終目標是希望,能「公益規模化」,讓全台各地區有需要的單位都能夠使用,「畢竟若是在0~6歲之間倘若沒有介入早療,慢飛兒的情況就會是『弱的愈弱』…」,而這格外顯示,科技部的科技突圍專案,無疑地,確實成了弱勢族群的重要依靠。
原稿連結:http://t.cn/AiNRuhdt
早療團體爭科技突圍 盼民眾附議支持
(2019-01-23 自由時報 / 記者 王秀亭 / 台東報導)
107年 媒體報導
台東好事花生郵筒 傳遞正能量
(2018-07-12 20:14 自由時報 / 記者 王秀亭 / 台東報導)
[記者王秀亭/台東報導]「傳遞好事、讓愛生根。」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辦公室前有個「好事花生郵筒」,並附贈好事明信片,只要民眾寫下好事,就免費幫忙寄給想分享的人,協會執行秘書蔡秀春說,只要用心感受,好事就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協會希望可以協助傳遞更多正能量。
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長期投入東海岸偏鄉幼童早期療育服務,為使「慢飛天使園」有足夠經費永續經營,將設在台東市四維路三段的辦公室,改造為買賣好事的「好事日常」小店,義賣各界捐贈的二手玩具、繪本等物資,也提供手作者產品的展售平台,所得皆用於偏鄉早療之用。
蔡秀春表示,近年社會負面事件頻傳,不少人心中累積負能量與擔憂,在王聖凱老師的「感恩明信片」發想下,「好事日常」順勢發起「好事明信片」活動,由台東大學服務學習學生動手做出「花生郵筒」家族,並門口開闢專區,讓路過民眾撰寫明信片後投入,協會會幫忙支付郵資寄出,讓好事可以傳遞分享。
「好事花生郵筒」設置後,獲得好迴響,正值暑假期間,路過遊客不僅拍照留念,還會寫下好事寄給朋友,更有市區店家主動設置,讓更多民眾可以分享好事,協會設在成功鎮的「成功游藝‧意遊」學童也利用好事明信片,逢年過節時寫信給遠在外縣市工作賺錢的父母。
「好事花生郵筒」設置後,獲得好迴響,正值暑假期間,路過遊客不僅拍照留念,還會寫下好事寄給朋友,更有市區店家主動設置,讓更多民眾可以分享好事,協會設在成功鎮的「成功游藝‧意遊」學童也利用好事明信片,逢年過節時寫信給遠在外縣市工作賺錢的父母。
蔡秀春說,希望好事可以廣為周知,協會盼能募集更多合作店家,在店內角擺放好事花生郵筒,讓民眾隨時隨地都可寫下並分享好事。
富邦助圓夢 台東偏鄉早療兒開心玩鞦韆
(2018-05-26 16:54 聯合報 記者羅紹平/即時報導)
由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愛心志工社」台東支社、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合力,在台東縣功鎮三民國小打造台東首座共融遊具今天下午2點啟用,讓東河、成功及長濱3鄉鎮早療孩童終於有遊具可玩。剪綵後,隨著鞦韆、搖搖椅擺盪,幾位早療兒爽朗的笑聲也迴盪在校園裡。
得知台東東海岸有些必須接受早期治療的身心障礙兒童,這輩沒有機會體驗盪鞦韆,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愛心志工社」於是設法資助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從德國進口專業安全遊具,在三民國小打造台東首座一般與身心障礙兒童能一起使用的共融遊樂場。
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秘書長蔡美燕說,感謝富邦志工對這個計畫的支持,共融遊樂場讓學童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透過遊戲刺激神經發展、建立感覺統合能力,對孩子來說有相當助益。
富邦愛心志工社台東支社社長張雪芬表示,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看似平凡的願望,對慢飛天使是如此困難,看到他們的笑靨,感到十分欣慰。
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愛心志工社」台東支社、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合力,在台東縣功鎮三民國小打造台東首座共融遊具今天下午2點啟用,隨著鞦韆、搖搖椅擺盪,幾位早療兒爽朗的笑聲,也迴盪在校園裡。圖/讀者提供
專特身障兒設計打造 特製鞦韆明揭幕
(2018-05-25 20:14蘋果突發新聞/劉人瑋/台東報導)
「慢飛天使」身障兒童無法享受其他孩子的快樂,成功鎮的小5生「阿維」和弟弟都因身障,根本無法到一般的遊樂園玩耍,加上台東本身就缺乏遊樂設施,阿維的爸媽只能輪流揹著小孩,穿過崎嶇的溪床泡水、享受父母親小時的童年樂趣,在慈善團體的協助下蓋好了專給身障兒使用的遊樂設施。阿維的爸媽說:「終於可以不用擔心孩子玩耍會受傷」。
在富邦員工組成的「富邦愛心志工社」大力捐助下,以及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的幫忙,鞦韆和「搖搖杯」立在成功鎮三民國小,雖然看來簡單且數量不多,但這2件設施卻是從德國進口、要價25萬元,也是全台東目前唯一可供身障兒童使用的施樂設施。阿維的媽媽林媽媽說,「加上地上又有軟墊,不太能行走的兒子也能快樂玩、不受傷,當爸媽的也能安心」。
阿維的爸媽本來在桃園工地工作,雖然針對特教生的資源更多,但北部居大不易,為了房租也只能忍痛犧牲,舉家搬回成功老家。林爸爸說,實在沒辦法,在北部每天對著鋼筋施作,薪水也比在老家打雜工多,而且北部資源多更有利孩子,只是為了生活,還是只能回到老家。
到了老家的林家人,林媽媽除了照顧小孩,平時在家也做家庭代工,問起兩夫妻照顧小孩,雖兩人都笑著「沒什麼」,事實上卻是一般人舉得辛苦萬分。林媽媽說,小時候就在東部的山裡、海邊玩得不亦樂乎,但身為極重度的阿維卻連走路都有困難,每每只能騎車到山上,兩夫妻再輪流揹著日漸變壯的大兒子穿過崎嶇的河床才能將他放在溪旁泡水,「這一路真的很累,但是我們生了他,就要好好照顧他」。
曾經想過帶著小孩到遊樂園玩旋轉木馬、雲宵飛車,但林家夫妻考慮的是,小孩根本連走都困難,「到底能不能玩?我也希望他們能獲得其他的孩子一樣的快樂,但光是盪鞦韆都有困難」。
在富邦慈善基金會「富邦愛心志工社」和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的幫忙,全台東第一座專供身障童使用的遊樂設施明起揭牌,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秘書長 蔡美燕表示:「兒童在治療的過程中需要多元的刺激,更需要被保障遊樂權,雖然不是大大的遊具場,是身障兒童玩的權益很重要的宣示。」。
「我看見你的看見」台東首場慢飛天使攝影展
(2018-04-01 東台有線報導)
106年 媒體報導
捐出家中二手玩具 讓東海岸早療服務永續
(2017-06-09 聯合報/王秀亭/台東報導)
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3年多前投入東海岸早療服務,為讓早療據點服務不中斷,決定將辦公室部分空間打造成「好事日常」專區,義賣二手玩具,也提供早療家長手作產品展售,協會執行長蔡美燕表示,設專區是自創資源的第一步,所得將用於支持「長濱&成功慢飛天使園」的永續經營。
蔡美燕指出,東海岸是全縣交通最不便的地區,協會前進設點,讓早療家庭不必再為了交通往返,和時間賽跑,只是仰賴政府資源非長久之計,因而有了自創財源的想法,今年5月辦公室遷移到台東市四維路三段後,「好事日常」專區即將成形,準備開始義賣好物。
「好事日常」專區的第一步就是廣邀民眾捐出家中孩子逾齡的玩教具,二手玩具義賣區成立後,也可來把孩子適齡的玩教具買回家。
蔡美燕說,從事早療服務多年,深刻體會玩教具對孩子而言是很好的「老師」,但學齡前孩童發展迅速,家長花錢買玩具,幾個月後就逾齡,玩具仍完好可用,不如透過義賣,讓玩具充分流通,義賣所得又能用來支持台東偏鄉的早療服務,一舉數得。
有意捐出家中逾齡玩具的民眾,可向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洽詢,
電洽089-235140。
105年 媒體報導
台東縣府養樂多 新手父母安心
(2016-08-03 聯合報/李蕙君/台東報導)
早療服務站 長濱、海端設點
(2016-06-04 聯合報/李蕙君/台東報導)
台東將啟動「養樂多」行動 到宅支持新生家庭
(2016-03-08 自由時報/王秀亭/台東報導)
(2016-03-08 自由時報/王秀亭/台東報導)為助新手父母養育新生兒,社會處將啟動「養樂多」行動,盼透過擁有幼教、保母相關背景的民眾,擔任「守護天使」,前進2歲以下嬰幼兒家庭,提供育兒指導、兒童發展及親職諮詢等,讓有需要的家庭享受養育兒女樂趣多。
社會處兒少及婦女福利科表示,0至6歲是早期療育的黃金期,若能提前在0至3歲發現遲緩現象,及時療育,更能讓幼兒發展狀況趕上一般孩童,但縣內0至3歲的發展遲緩通報率比3至6歲低,與偏鄉資訊不足,隔代教養家庭比例偏高有關,社會處希望主動出擊,一來給予新手父母養育新生兒的支持,也能及時發現新生兒家庭所需要的協助。
「前端預防很重要。」承辦該計畫的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秘書長蔡美燕表示,守護天使將到新生兒家庭中,提供育兒指導、兒童發展篩檢及親職諮詢,開放有保母證照,或取得保母專業職能教育訓練結業證書,幼教相關科系者報名,預計於今年4、5月培訓後展開到宅服務,洽詢電話:089-235140。
104年 媒體報導
積極推展家庭教育工作 榮獲104年績優團體獎
長濱設早療點 慢飛天使免奔波
(2015-12-10 聯合報/李蕙君/台東報導)
偏鄉早療不能等 台東長濱明年將有慢飛天使站
(2015-12-09 自由時報/王秀亭/台東報導)
「偏鄉早療兒童應有足夠的療育機會,交通不便影響家長意願。」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2年前投入東海岸早期療育服務,在成功鎮設站後,發現長濱鄉遲緩兒童盛行率10.5%,遠高於台東縣的6.4%,要將早療資源帶進部落,在長濱鄉設據點,協會執行長蔡美燕說,地點終於在上週定案,早療設備還在想辦法,希望明年開始提供服務,因為早療不能等。
「公車跑掉了,沒辦法去做療育了!」扶養3名兒女的玟玟媽媽,為了帶3歲玟玟從長濱到成功鎮進行每週一次的療育課程,必須背著玟玟,提上包包,帶著3名兒女搭公車,一起到成功社區療育據點做復健,只要錯過一班公車,就得再等2、3個小時,才有另一班公車到來。
蔡美燕指出,東海岸是全縣交通最不便的地方,雖然成功鎮有衛生福利部台東醫院成功分院,但沒有小兒科、復健科門診等兒童療育資源,成功鎮慢飛天使園尚未設置前,早療孩童從成功到台東開車單程要1小時,2年前成功鎮設置慢飛天使園,如今不必再和交通往返的時間賽跑。
但長濱鄉樟原村到成功鎮上也要1小時,交通問題仍未解決,加上個案中有半數為隔代教養家庭,交通往返成功早療據點,常讓家長有心無力。
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幾經尋覓長濱鄉的設站地點,在長濱國中校長王中興的熱情支持下,願意空出一間閒置教室,供協會利用,蔡美燕說,空間有了,只差相關設備,最快明年就能讓該鄉早療個案就近接受療育服務。
103年 媒體報導
友善托育社區參與 臺東縣第2家公私協力托育資源中心30日揭牌啟用
(2014-08-30 中央社訊息服務)
由縣府積極爭取中央補助臺東縣內第2家公私協力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今(30)日於成功鎮三民國小在黃健庭縣長等貴賓揭牌後正式啟用,黃縣長表示,成功站自7月試營運至今已服務超過9百位嬰幼兒,資源中心除了提供托育諮詢、兒童發展、社區宣導、二手玩具交換及臨托服務外,並將定期舉辦多場親子活動,有彩虹姐姐說故事、幼兒律動、動手玩科學、環保玩具DIY及美勞藝起來等,歡迎0到6歲的嬰幼兒家庭,使用館內各項托育資源。
揭牌儀式於下午2時45分舉行,黃縣長特別變身魔法師,將臺東縣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給變出來,包括縣議員許進榮、劉純歌、承辦本項業務的熊同鑫理事長、成功鎮代理鎮長顏志光等貴賓與會,縣長黃健庭表示,受到少子化的影響,中央在101年開始鼓勵地方政府設置友善托育環境,本縣就極力爭取中央經費補助,並與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大學合作,7月份在臺東市開辦第1家托育資源中心,建置友善公共托育環境是縣府團隊積極努力的方向,透過公私部門合作的力量,協助家長及社區共同照顧孩子的成長,亦是縣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但因台東地形狹長,所以單單1家資源中心是不夠滿足縣民需求,很高興衛生福利部社會及家庭署在看到本縣第1家托育資源中心的服務績效後,又再挹注經費,並在眾人引頸期盼下,今天我們在海岸線(成功鎮)撒下幸福種子,提供給成功、長濱、東河三鄉鎮0-6歲1,400名嬰幼兒托育專業服務,其實這個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7月就已經試營運,至今服務超過9百位的嬰幼兒,未來我們也會繼續將幸福擴展到南迴線及縱谷線。
為加深民眾對該中心的印象,今天的揭牌儀式特別結合辦理親子嘉年華會活動,於下午1點開始提供親子闖關活動有幸福彩繪、積木大賽、風帆動力車等共10個攤位,讓親子逗陣闖關、動手玩創意,完成闖關者還可以兌換創意七巧板禮袋,透過教玩具操作過程,希望讓大小朋友都能玩出自信與快樂。
臺東縣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以「托育友善、社區參與」的模式提供成功、東河及長濱三鄉鎮嬰幼兒托育專業服務,增加偏鄉家庭親子活動資源,幼兒教育專業深入社區,引導家長重視孩子的成長品質,學習親子良好互動模式。托育資源中心地址位於台東縣成功鎮三民路18號,聯絡電話:089-854822,開放時間:週三~週日: 9:00~16:00(週一、二休館)。
訊息來源:台東縣政府
臺東縣第2家公私協力托育資源中心揭牌啟用
(利貞傳播–台東新聞)
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揭牌啟用
(2014-08-31更生日報/記者吳宏聲/台東報導)
自七月試營運至今,已服務超過九百位幼兒歡迎零到六歲嬰幼兒,多利用館內各項托育資源
由縣府積極爭取中央補助縣內第二家公私協力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昨天在三民國小由縣長黃健庭及多位議員揭牌正式啟用。黃縣長表示,成功站自七月試營運至今已服務超過九百位幼兒,中心除了提供托育諮詢、兒童發展、社區宣導、二手玩具交換及臨托服務外,並將定期舉辦多場親子活動等多項服務,歡迎零到六歲的嬰幼兒,多加利用館內各項托育資源。
黃縣長變身魔法師
揭牌儀式於下午舉行,黃縣長變身魔法師,將台東縣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變出來。包括縣議員許進榮、劉純歌、台灣公益社會實踐協會熊同鑫理事長、成功鎮代理鎮長顏志光及多位鎮民代表、里長、縣府社會處長鍾青柏、副處長歐斐君、婦幼科長吳瑛瑛等人都前往與會。
協助照顧孩子成長
縣長黃健庭表示,受到少子化的影響,中央在一○一年開始鼓勵地方政府設置友善托育環境,台東極力爭取中央經費補助,並與台東大學合作,七月份在台東市開辦第一家托育資源中心,建置友善公共托育環境是縣府團隊積極努力的方向。透過公私部門合作的力量,協助家長及社區共同照顧孩子的成長,亦是縣府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但因台東地形狹長,所以一家資源中心不夠滿足需求。
擴展到南迴及縱谷
衛福部社會及家庭署在看到台東第一家托育資源中心的服務績效後,又再挹注經費,並在鄉親的期盼下,在成功鎮撒下幸福種子,提供成功、長濱、東河三鄉鎮一千四百名嬰幼兒托育專業服務。其實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七月就已經試營運,至今服務超過九百位的嬰幼兒,未來縣府也會繼續將幸福擴展到南迴線及縱谷線。
結合親子嘉年華會
為加深民眾對該中心的印象,揭牌儀式結合辦理親子嘉年華會活動,提供親子闖關活動有幸福彩繪、積木大賽、風帆動力車等十個攤位,讓親子逗陣闖關、動手玩創意,完成闖關者還可以兌換創意七巧板禮袋,透過教玩具操作過程,讓大小朋友都能玩出自信與快樂。
親子好所在台東托育資源中心開幕
(2014-07-02 自由時報/張存薇/成功報導)
放暑假了,不少學齡前兒童只能枯坐在家裡看電視、閒晃,台灣社會公益實踐協會在台東縣成功鎮開辦「游藝、意遊」托育資源中心,今天早上開幕,即吸引多名家長帶小朋友體驗。
台灣社會公益實踐協會行政陳冠忠指出,偏鄉缺乏幼兒資源,因此今年3月開始籌備,也順利在成功鎮三仙國小找到閒置教室,「公私協力托育資源中心成功站-游藝、意遊」今天上午開幕,以後每週三至週日早上9時至12時、下午1時至4時提供服務,歡迎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帶0到6歲小朋友參與,不過家長一定要陪同。
看到各種玩具、圖書,小朋友樂開懷,有的畫畫、有的看書,也有的直接和旁邊的小朋友玩起來,家長洪來春說,暑假小朋友在家只能看電視,現在有一個這麼好的活動空間,「成功鎮的小朋友真幸福」。